難以啟齒的家暴悲傷 社工:被愈親密的人傷害愈難啟齒

親子

發布時間: 2018/01/23 11:05

最後更新: 2020/05/18 12:47

分享:

分享:

家暴可能無處不在,近日臨臨事件全城震驚,令人再關注兒童受家暴傷害的現況。註冊社工王劭紅謂,孩子都很善良,受家暴傷害孩子若知道施暴力者是他們熟悉的人,心理上會擔心若要供出家人而良心不安,故家長要聆聽孩子話語外的暗示。

【延伸閱讀】懷疑性侵虐兒個案增2成 有受害人不足5歲

從事婚姻家庭輔導的王劭紅(註冊社工)指出,父母若懷疑孩子遭到暴力、欺凌,先要冷靜面對,而千萬不要按捺不住情緒。

例如激動說︰「咁都不懂保護自己,一早教咗你!」

因這樣反會令小朋友誤以為那是自有問題,是自己做錯了甚麼事。

她謂對幼兒來說,傷害者往往是相熟的人,對方進行傷害的同時又會邊讚孩子以作安撫,令受害者感到混亂,但因孩子們都是很善良,故若供出真相,常會感到良心不安,故更需要家長引導他們講出來。

王劭紅謂大人遇到子女詢問有關新聞,同樣要以同理心表達關注和難過。(陳偉能攝)

她建議若家長有所懷疑,先要保持平常心的狀態去詢問,問題要盡量具體,例如︰媽咪見到你不開心,你今天遇到那些老師、同學仔,你們去了哪裏?

若察覺到小朋友想保護對方而支吾其詞,也要先肯定孩子的善意,再引導他們多講;當大人感到子女真的遇到暴力或欺凌,都必須先安撫孩子,再進一步找尋方法對應。

【延伸閱讀】虐兒案全城憤怒 馬浚偉:小哥哥要好好活下去

當傷害孩子的人是跟小朋友最親密的人,孩子會感難以啟齒。(本報資料圖)

打孩子前想清楚

王劭紅謂在她處理過的家庭問題中,也常發現不少父母會用體罰作為管教小朋友的手段,包括家有SEN子女的父母,每每因子女過動或不當行為,而用打去暫停子女行為。

打等同管教,有時界很模糊,因用體罰的父母原意是要教好子女,但他們未必情緒冷靜,故倒過來會沒有效果,並讓子女有樣學樣,而打完子女的爸媽也往往會很心痛。

故她常提醒父母,若決定要採用體罰前,要思考一下除了打之外,有沒有其他方法,幫到孩子明白自己錯在那裏及如何改善,當考量周全仍認為採取體罰是最好方法,便應堅守以下3大原則︰

  • 要先確保自己的情緒是心平氣和下的選擇,並非是為了發洩而去打孩子;
  • 不要選擇直接用手掌直接去打以免令孩子感受羞辱,可選擇用間尺去打手板,目的只是為了孩子記住痛楚;
  • 先讓孩子明白自己錯在那裏及認同自己需要受懲罰。

她謂當很多時父母冷靜下來,多傾向不選擇用體罰處理小朋友的錯誤行為;但針對家有SEN子女的父母。

他們出手往往是心理上過度不到見到子女沒有一樣好,才行到出手這步,父母情緒上也需要極大的支援。

留意異常行為

愛麗絲輔導服務心理輔導員馮秀瑛(Alice)曾任學生輔導主任的指出,在小學層面,老師多會在身體或社交上觀察學生有沒有遇到家暴傷害的可能性,包括:

  • 孩子在大熱天時卻刻意穿著長袖衫回校;
  • 日常社交反應出現異常,例如會避免去搭校巴或參與日常慣常參加的課後活動等等,若大人問到孩子,他可能會突然發脾氣,以回應:「不去便不去!」但又說不出原因來;
  • 遇到大人詢問時,愈年幼的小朋友傾向只會用哭,或用丟東西表達他的不安和怒意。

馮秀瑛指出,家長引領子女表達不安時,需要先學習回應其情感需要。(曾有為攝)

Alice解釋,總括來說,孩子常會難以具體回應到損傷因由,並會吞吞吐吐及用眼神迴避問題,而被愈親密的人傷害,便會愈難啟齒。而愈痛鍚孩子的大人如家長和老師,往往愈會因緊張而急於要解決問題所在,以及找出對錯,反而忽略了要支援小朋友情緒。

第一件事是聆聽小朋友,學習回應子女情感的世界和內容;並讓他們在感到被支援、安全及被保護的環境下,慢慢去表達發生的事情底蘊。

她謂當大人愈緊張,愈會在話語間引導小朋友,那便幫不到孩子。

撰文 : 胡麗珊 TOPick記者